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何可以成为经典
这个问题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在全世界的上层社会中,女人出格永远是经典话题,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就是出格女人中最具普遍意义,形象最完整,最丰富,最深刻的一个人物。她已经是珠峰,一种代表,让世界都再不可及。她将不朽且永恒。
世界文学,仅仅因为托尔斯泰一人,俄罗斯文学就可以占有一席之地。诗歌有普希金,文评有果戈理。戏剧有斯坦尼拉夫斯基。这几个人就足以代表俄罗斯文学的成就了。
俄罗斯文学之妙,在于它混合了东西方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这是它的特征所在。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终结了一种创作方法。令世人绝望了。
于是,才有了海明威,只有另辟溪径,就是这样,文学的伟大作品都是逼迫出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我阅读的第一部俄国小说。在读这部小说之前,我一直狭隘地认为我国的《红楼梦》是世界上最好的小说。但当我读完《安娜·卡列尼娜》后,才发现《红楼梦》未必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小说。关于“《安娜·卡列尼娜》为何能够成为经典名著”的问题,我主要有以下三点看法:
1、心理描写到位。曾有人说过:“任何人站在列夫·托尔斯泰面前,其实都是跟没穿衣服一样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称赞托尔斯泰具有惊人的心理洞悉能力。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随处可见精彩绝伦的心理描写,这些大量的心理描写使得书中的每个人物都能够跃然纸上,仿佛他们不再是一般传统小说中那种符号化、性格化的单薄人物,而是一个个复杂的、活生生的人!
比如列文对吉蒂的那种爱慕、羞辱、怨恨、怀疑的情绪,安娜对卡列文的那种怨恨和愧疚的情绪,安娜对伏伦斯基的那种爱恋、偏执、失望、恨意的情绪,卡列文对安娜的那种厌恨、克制、纠结、虚伪、宽仁的情绪,几乎每个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都把握的很准!甚至是一个简单的眼神、一句不着痕迹的话,托尔斯泰都能准确把握住当事人的心理,并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显然,这需要作者自身具有深厚的生活阅历,敏感的思想感情,以及强大的心理方面的驾驭和表达能力。而读者通过阅读这部小说,则正好能以自身心理和书中人物心理进行相互印证,从而找到更多的共鸣,理解更复杂的人心和人性。
2、人性挖掘深刻。这部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两个人物,即安娜和列文。这两个人物其实是人类的两个极端,安娜为了满足欲望可以去死,列文为了摆脱人生困惑也可以去死(书中描写列文在与吉蒂结婚后,因为无法摆脱人生困惑,的确曾想过对自己开枪)。而我们现实中的大多数人,一方面被迫压制住自身的欲望,一方面在人生困惑中庸庸碌碌、糊里糊涂,虽然活着,却可能一辈子也没有达到孔子所谓“四十不惑”的境界。
托尔斯泰通过刻画出这两位极致的人物,诠释出了人性追求的两个极端,即“欲望”和“良知”。安娜的结局是因偏执于欲望而死,列文的结局是因顿悟良知而生。这就是人性,摇摆于“欲望”和“良知”之间。这部书看似在分别描写安娜和列文各自的爱情故事,实际在更深层次地探讨人性的“欲望”和“良知”。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就是在于它不但探讨了这个深刻命题,还给出了堪比圣人王阳明的“答案”。大概三百年前,王阳明因为给出了这个答案,而最终成为一代圣人;三百年后,《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也给出了这个答案,因此也成为了经典名著。
3、这个答案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摆脱人生困惑的答案。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心外无物,格物,致良知。”用列夫·托尔斯泰的话说,就是:“服从真理,服从上帝的意志,要为上帝、为灵魂而生活。”试想,人活在世上,为什么困惑?其实就是欲望太多,执念太深,如果能按照真理良知来生活,哪里会有这么多困惑呢?可能有人会问真理良知在哪里?答案就是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
总的来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能够成为经典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于这本书通过两个动人的人物,引出两段动人的故事,从而诠释了人性的“欲望”和“良知”,并且进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给出了终极的答案。虽然此书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有大量的列文关于人生和哲学的思考,读起来可能比较枯燥,但请务必读完,因为这一章才是作者最想告诉读者的。可以这么说,这本书写到第七章,只能算是一本普通的名著;但是添上第八章之后,就升华为经典名著,成为了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的概括
在1874年,美丽而又充满朝气的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已经拥有了一切同龄人渴求的东西,她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高级官员,两人已经育有一子,而她在圣彼得堡也拥有无与伦比的社交地位。 她收到哥哥奥布朗斯基的来信,这位花花公子希望她能来帮忙挽救他与妻子多丽之间的婚姻,而她也随即踏上前往莫斯科的旅程。在路途中她结识了沃伦斯基伯爵夫人,之后又在车站遇到了伯爵夫人的儿子,帅气的骑兵军官沃伦斯基。当安娜被介绍给沃伦斯基时,两人之间擦出了火花,双方都被彼此吸引住了。
奥布朗斯基在莫斯科的住宅还迎来了另外一位访客——奥布朗斯基的好友列文,一位敏感而好心的农场主。列文爱上了多丽的妹妹凯蒂。他不合时宜的向凯蒂求婚,但后者却被沃伦斯基迷的神魂颠倒。不知所措的列文回到了他位于波克罗夫斯科的家,一心投入农场工作之中。而在一次社交舞会上,凯蒂发现沃伦斯基的眼中只有安娜,而已婚的安娜也同样回应了年轻人的好感,目睹这一切的凯蒂伤心欲绝。
安娜挣扎着重归平静,她急忙赶回圣彼得堡的家,但沃伦斯基却一路尾随。她试图重新回到过去的生活,但却又对沃伦斯基充满迷恋。两人之间擦出了激情的火花,这一切也在圣彼得堡的社交圈闹得沸沸扬扬。卡列宁陷入一个进退不能的境地,他不得不给自己的妻子下达最后通牒。安娜看穿了那个虚伪而不切实际的社交圈,她的应对带来一些浪漫而又悲剧的后果,也严重改变了她以及她周围人群的命运 。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因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 150 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就是一个将爱情视作人生中的全部意义的女人,为了与渥伦斯基在一起,安娜不惜抛弃丈夫,抛弃家庭,可后来,当她不顾一切与渥伦斯基走到一起之后,却发现爱情原来并不是她想象中的模样,她最终选择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让自己摆脱痛苦。
安娜卡列尼娜内容简介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扩展资料:
时代背景:
19世纪后半期的沙皇俄国,当时正值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整个社会处于由古老、守旧的封建社会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变的特殊时期。一方面在世界资本主义尤其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强力冲击下,俄国封建农奴制度迅速崩溃,封建贵族地主日趋腐化堕落的思想与新兴资产阶级人文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对撞,其政治、经济制度,思想、道德观念也在急剧变化之中,欧洲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启蒙、人性的自觉不自觉地觉醒,使人们要求人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羁绊;另一方面,反动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仍具强大的阻力。众所周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转变过程,它不像法国大革命是自下而上的彻底革命,其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载体不是从平民阶层、小生产者阶层中产生的,而是由一批把持政权的封建官僚、大贵族地主阶层转变而来的。在转变过程中所残留下来的封建传统、观念在社会、人们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诚如文中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
个人背景:
从19世纪70年代起,俄国乡村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人侵,“到民间”去等活动的开展,使托尔斯泰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因为自己所处的贵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他甚至藏起绳子、不带猎枪,生怕自己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此后,他访问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斯塔夫。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这是托尔斯泰复杂的探索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安娜,卡列尼娜原型是谁
是托尔斯泰邻近庄园的一个放荡的中年妇女安娜,最后因为受不了羞辱卧轨自杀了。本来托尔斯泰想写的是这件事,可是后来经过修改,安娜变成了小说中年轻,迷人的姑娘,一个追求爱情而不是像原型那样的贵妇人,反应了当时社会的惶恐,挣扎,矛盾。 不过,虽然作出了修改,但是文中的女主仍然用了安娜的名字和卧轨的结局。 还有一种说法是安娜的原型是普希金娜,不过可能性比较小。 很高兴可以帮您回答问题,谢谢。
《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梗概和思想内容是什么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尔斯泰才开始动笔。这是他一生中精神困顿的时期。最初,托尔斯泰是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原来的构思不断被修改。小说的初步创作不过仅用了短短的50天时间便得以完成,然而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他又花费了数十倍的时间来不断修正,前后经过12次大的改动,迟至4年之后才正式出版。这时,小说废弃的手稿高达1米多!"全部都应当改写,再改写",这是托尔斯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显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
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恶劣、卖弄风情,品行不端),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奥布朗斯基人物形象
安娜卡列尼娜奥布朗斯基即安娜的哥哥,是个地位中规中矩的官员,并且有自己的家庭。
他有个很鲜明的特征,那就是身上具有快乐属性,也总能感染大家,虽然在婚姻中有出轨的行为,但并不妨碍人们(作品里的人物)对他的喜爱,也许是在19世纪的俄国社会这种情况很普遍,不至于引起他人的谴责;重要的是,这个人乐观开朗、幽默风趣、热情慷慨,和谁都能聊得来,是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有他在的地方总能有欢乐,不至于沉闷,这就是很多读者喜欢他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有几个孩子
1、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基蒂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
小说中的安娜卡列尼娜有两个孩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中的女主角,她为了追求爱情抛家弃子,与情人私奔,但最终落的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她共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儿子是她与前夫卡列宁生的,女儿是她与情夫渥伦斯基生的。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她有两个孩子!
安娜原本以为和古板的丈夫卡列宁也可以厮守一生的,他们共同育有一个可爱儿子,谢廖沙!可是在她回娘家的途中遇到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男子渥伦斯基,从此让她燃起心底的爱情之火,为了爱情放弃了一切,她和渥伦斯基生育了一个女儿,也为她悲剧的一生埋下了苦果,最后自决于火车轮下!
安娜卡列尼娜共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男孩子是她与前夫卡列宁生的,女孩儿是她与情夫奥弗龙斯基生的。安娜的前夫比自己大,是一位官员,但二人没有感情,他和奥弗龙斯基一见钟情,产生了婚外恋,安娜怀孕生了一个女孩,最后,带着女儿与奥弗龙斯基私奔。
讨论安娜卡列尼娜值不值得同情,说清你的理由
我认为安娜还是不值得同情的。
本来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但这是她一手造成的,有人说她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她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才造成这样的悲剧。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这没有错,但同时不能冲破道德的底线,对他背叛他丈夫不说 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真正的爱,但她不应该以自己的名誉和儿女为代价去追求虚假的爱情,在这方面,列文为她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列文虽然也在追求爱情的道路窘迫过,失落过,但他最后还是得到了幸福。这和运气无关,而是同样是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做法及方向有关。安娜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她这样的选择造成这样的悲剧却是让人感到惋惜,但绝对不能得到别人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