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填词,每一字都要遵守词牌格律么
词在韵律方面比诗的要求要高得多。高手填词不光是遵守词牌格律这么简单。填词要先立意,然后还要选调择韵,造语时要注意句法、句式的变化。除此以外,更高的还要讲究字声和语言、语气、语调等对抒情的影响。所以,对待诗词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象对待一尊菩萨一样,马虎不得。
文:天涯浪人
《满江红:老牛说词》
2019..11..16..于海南澄迈
[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老牛说词,好文字、几许得意!
古人事、他都知识,珠玑句句。
长调短令嚼有趣,尽将锦辞归守律。
写词人,徒有曾经绪,枉有意。
专家好,评古癖。
卖花文,数金币。
词牌格律是后人(明清)对前人(明清前)词作在主流认识,社会认可的前提下在音律美感上的综合归纳整理,是一个用谱系或者说是词牌形式定下的填词的规范。提问中的“古人”,外延非常广,所以要具体回答也非常复杂。一般我们说,填词依律(谱),主要是指明以后出现了谱之后的说法。当然,唐宋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一定格律范式,唐宋填词,虽然据谱难考,也不能说唐宋填词就没有规则。词牌格律,主要体现在字数多寡,具体的长短句式,对仗,领字,平仄等等的具体要求。就平仄而言,虽然没有律诗的拗救,但也不能说词是比律诗格律呆板。词牌中的平仄,除了关键的位置必须严格之外(有的位置还要求得非常苛刻,比如仄声,要求到必须是用入声,有的词牌用韵,也要求必须是入声韵),有的位置是“中”,就是说这个位置的用字是可以平仄随意的。另外,词有许多变体,这个也在创作上考虑了个人的自由选择与适当发挥。词的灵活性,相对于律诗,个人觉得彼此伯仲,各有洞天。
词,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体裁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从先秦四言、汉乐府、魏晋南北朝古风、唐格律不断进化而成的。而且越靠后的体裁,要求越严格、规则越复杂。这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追求,和游戏、竞技规则一样,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标准化的。
词的格律要求是高于格律诗的。格律诗虽然对格律要求严格,但是又有变通,例如拗救、拗而不救,相对词来说比较灵活。而词的规则则要严格很多,没有拗救、补救之说,虽然没有规定每一个字的平仄,但是也基本差不多。词唯一的变通方法就是变体。
词不可以拗、不可救,但是有变体。虽然有变体,但关键位置的字的平仄是一成不变的。例如《鹧鸪天》有很多变体,但是首句倒数第二个字必须是仄声,无论哪种变体都是这样。再如《青玉案》变体也很多,但是无论怎么变,第五、六句的最后两个字都必须是仄声。这仅仅是凭记忆举的简单例子,其实每个词牌的每一句都有这样的规则要求,不再查资料举例了。
因为中国古代诗歌文化是不断发展的,这个发展是从原始粗放到逐步标准化、制度化,所以相对来说,填词是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水平和真才实学的。
虽然如此,但是我个人感觉词对格律的要求过于苛刻,才会出现变体。而且词的格律也是后人总结的,并没有人在一开始就规定词该如何填。也正是因为词的格律是总结出来的,所以词的格律是前人实践出来的东西,是经历了历史考验和实践检验的,是唯一(相对唯一)最美的格式,所以我们要尽量遵从。
本人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希望能够互相交流学习。
非常感谢提供这次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