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主要参战国使用的制式步枪,哪款性能最为出色
Kar 98k毛瑟步枪,由Gew 98毛瑟步枪改进而来,Kar 98k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军队装备的制式步枪。从1935年开始服役,直到二战结束前都是纳粹德军的制式步枪。Kar
98k步枪成为纳粹德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间使用最广泛的步枪。是一种可靠而精准的步枪。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之一。Kar.98k成为二战期间产量最多的轻武器之一。 中文名称 Kar.98k步枪 类型 手动步枪 手动,单发 生产期间 1935年-1945年 制造数量 1,450万支
口径 7.92毫米 简介 1898年,7.92毫米口径1898年式毛瑟步枪成为德国陆军制式步枪,德国陆军命名为Gewehr 98(简称:Gew 98)。Gew 98融合了第一次大战的实战经验加以改进,首先有98a,是枪管比Gew 98标准型短的骑枪,枪管长度由Gew 98的29.1寸枪管缩短为23.6寸,采用了下弯式的拉机柄。后来有98b,仍然是29.1寸枪管,或称卡宾枪型,98b虽被称为卡宾枪,但长度与Gew 98步枪相同(枪管长度让"卡宾枪"这个称呼听起来不大恰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严格限制了德国军用武器的研制和生产,战后德国受到凡尔赛合约的限制,不能制造或出口军用武器,但是德国仍利用西班牙内战及与瑞士等国家兵工厂合作的机会,继续研发。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Gew 98步枪进行了多次改进,包括在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特许生产长度缩短的多种变型枪。1924年毛瑟公司推出了一种标准型毛瑟步枪,是98式步枪的改良型。在Gew 98步枪的基础上将枪管缩短为600毫米(23.6
寸),全枪长度由Gew 98的1.25米缩短为1.11米,采用新的瞄准具, 标准型的名称是因为枪管长为60公分步兵及骑兵通用。事实上标准型也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鲜为人知
就个人意见,二战里各主要参战国性能最出色的制式步枪必然是德国的STG-44突击步枪了。
早在二战前,德国就意识到了传统的拴动步枪射速慢,火力不足,而冲锋枪则有效射程太短,因此一直考虑开发一种新型枪支来取代两者。而随着坦克装甲车的出现,步兵交战距离不断缩短,步兵的大部分作战距离小于400米,因此德国研制了一种比传统子弹小的中间型威力枪弹,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一款自动步枪,并于1944年定型,并得到大量生产,这就是STG-44突击步枪。
STG-44突击步枪相比二战里其他的制式枪支,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STG-44突击步枪的火力比任何一款半自动步枪或者是拴动步枪都要猛烈,而有效射程则比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要远的多。同时STG-44突击步枪配备的弹匣可以装30发子弹,比当时只装5-10发子弹的步枪备弹量要大的多,甚至超过了很多机枪,在实战中火力持续性更强。
而且中间型威力枪弹的装药要比传统步枪弹要少,这就意味着它的后坐力相对较低,这有助于提高射击时的精度。
另外中间型威力枪弹的重量要比传统步枪弹要轻一些,这意味着可以节省材料,减轻后勤压力,士兵也能随身多带一些子弹。同时部队装备STG-44突击步枪的话,就不用在步兵分队里混合装备步枪和冲锋枪了,这有助于简化后勤工作。
当然STG-44突击步枪也有其缺点:
STG-44突击步枪所配备的中间型威力枪弹和传统步枪弹相比,其有效射程要短不少,从600米降低到了300米。虽然说步兵交火距离大部分是在400米左右,但是在旷野中交战时,有时候会距离比较远,此时传统步枪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既然是制式步枪,那我说STG44,应该没人反对吧?
这个武器出色与否的对比,应该在同一个频道上,不在一个频道上就存在代差了,没什么可比性了,直接就是碾压一般的存在的。那么,二战中的这些制式步枪,最高性能的莫过于德军后期推出的STG44.
二战中,各国主要装备还是栓动步枪,极少数国家装备半自动步枪。与此同时,单兵武器还有冲锋枪这类近战专用的武器。而栓动步枪和冲锋枪短板太过于明显,栓动步枪的射程非常远,但是火力不足,而冲锋枪的优势是火力猛,但是有效射程太近,这就造成冲锋枪最远射程和栓动步枪有效射程中有一部分火力不足。
也就是说,一般栓动步枪有效射程600米,而冲锋枪有效射程150米,中间有一段基本就是真空,这个距离冲锋枪根本够不到。而这个时候德国人推出了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就是突击步枪。
突击步枪的射程大于冲锋枪,而且在冲锋枪无法覆盖的位置保持强有力的活力持续,同时又不失精度。可以说,STG44是非常成功的一把突击步枪,对后来突击步枪的发展还是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突击步枪,可以全自动射击,中近距离,是完全可以碾压栓动步枪的,火力优势非常明显,而且射程高于冲锋枪。在面对半自动步枪和栓动步枪的时候,突击步枪就如同开了挂伊朗,优势非常巨大。
相比较而言,美军的M1加兰德步枪和德军的G43半自动步枪都是非常出色的,但是再突击步枪面前,还是没什么太大意义,除了精准射击之外,半自动武器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二战性能最出色的制式步枪应该是美国的M1加兰德,毕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美国的“大八粒”采用的是半自动步枪,相比其他制式步枪都要先进半代,这个先进半代就足以吧其他所有的步枪压垮了!
美国的M1加兰德步枪可能在精度上不如德国的毛瑟98K,或者俄罗斯的莫辛纳甘,威力上其实大家差别都不大,毕竟二战时的步枪其实杀伤力都是超标的,但是唯独只有美国采用了半自动步枪。虽然美国兵大多数没有经过实战,很多都是初上战场,但是利用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连续开火的优势,将德国的这些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油子们压制得根本就抬不起头来,甚至传出很多德国有经验的士兵在与M1对战时,当听到“叮”一声响后,这是加兰德M1步枪8颗子弹都消耗完的标志性声音,依靠美军换弹夹的时间进行反击!可以说美军加兰德M1步枪在与德国毛瑟98K对垒中优势非常明显,这让德国陆军非常苦恼,于是开始研发stg44全自动步枪,不过这款枪没有元首的批准,可能是太消耗资源的缘故吧!但是德国陆军却打着开发冲锋枪的幌子仍然将Stg44研发了出来,这恐怕算是现代步枪的鼻祖了吧!
后来经过战场试验的stg44被证实性能先进,元首知道后算是皆大欢喜吧!这款步枪被优先装备给东线战场德军,使用时,非常受前线官兵欢迎,能有效压制火力猛但射程近的波波沙-41/43冲锋枪。和大名鼎鼎的AK47比较一下,看着是不是觉得AK47有着很大的stg44的血统?
这款步枪其实也是制式步枪,严格来说这才是二战最先进的步枪。不过以德国后期的工业来说根本无法大批量的生产,这款先进的步枪生产数量非常有限,也并不能改变战局。
一般来说应该是M1加兰德。
二战期间其实德国确实有更加优秀的步枪,比如说德国MP44自动步枪,这是世界突击步枪之父,但是这类的步枪装备量比较小。
莫辛纳甘,毛瑟98K,三八大盖,李恩菲尔德共同的特点是:这些枪都是手动步枪,都是旋转后拉式枪机,精度比较好,但是射速太低。
M1加兰德是二战唯一的一个大规模普及的半自动步枪,M1加兰德用的时间相当久,一直到1957年才被M14自动步枪所取代,而当时的苏联,早在1947年就开始作为制式装备了。
巴顿将军还为此写过一封信,心中说M1加兰德是“曾经出现过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
要说二战的制式步枪,最出色的毫无疑问是STG44突击步枪,作为世界上第一款大批量生产、大量装备部队的突击步枪,其在步枪发展史上的地位无需多言。在二战的诸多步枪中,STG44完全可以用划时代来形容,STG44与当时的其他步枪相比,几乎就是喷气战斗机与螺旋桨战斗机的区别,直接给其他步枪打上了“过时”的烙印。
STG44突击步枪。
STG44突击步枪全长940mm,空枪重约5.2kg,采用短活塞行程导气式自动原理和枪机偏移式闭锁,发射7.92x33mmKurz式中间威力子弹,射速550发/分,有效射程300米,枪口初速为685米/秒,枪口动能超过1900焦耳,使用30发钢制弧形弹匣供弹。STG44大量使用冲压工艺制造,成本非常低,单价比毛瑟kar98K栓动步枪还要低,最终总产量超过40万支。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配套的7.92mm中间威力子弹,这使得STG44的可操作性远远优于发射全威力子弹的自动步枪,同时有效射程又完全碾压当时大量装备的冲锋枪,基本上是完美结合了冲锋枪的凶猛火力与步枪的远射程,是一款划时代的武器,称之为二战最佳步枪,实至名归。
STG44使用的30发钢制弧形弹匣。
当然了,STG44作为制式突击步枪的开山鼻祖,本身免不了有很多缺点。首先由于设计与工艺原因,其精度和恶劣环境下可靠性都不是太好。而且STG44是枪机偏移闭锁原理,枪机会不断冲击摩擦机匣,所以枪机偏移闭锁原理对机匣的强度要求很高,偏偏STG44为了节省成本,用的是薄钢板冲压机匣,这样时间长了之后就容易损坏,寿命不佳。此外STG44使用的是固定枪托,这就导致全枪长度比较长,便携性肯定是不如折叠枪托的MP40冲锋枪了。不过瑕不掩瑜,尽管有这些缺点,STG44 的光芒依旧难以掩盖。
加装瞄准镜的STG44突击步枪。
除了STG44之外,还有一款优秀的步枪可能就比较冷门了,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它就是美国M2卡宾枪。M2卡宾枪的名字大家没听过,但是大名鼎鼎的M1卡宾枪的名字大家肯定听说过,M2卡宾枪实际上就是M1卡宾枪的全自动改进型,是二战中美军装备过的最接近突击步枪的枪种。
其实所列举二战时期美、英、苏、德、日有军用制式步枪其实都不差,特别是像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现在还在三哥家服役,苏联的莫辛·纳甘步枪现在也可以在中东战场上找到身影,所以说栓动式步枪之间各有千秋,性能相差而也不是很远,但是唯独美国的M-1加兰德是半自动步枪,在威力和射程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它的装弹量还有力射速,而且和苏联SVT-40和德国的G-41/43半自动步枪相比可靠性则更胜一筹,所以综合来说肯定是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性能最为出色。
在炎热潮湿的太平洋热带雨林、北非炎热干燥风沙大的沙漠环境以及寒冷干燥的朝鲜山地中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深受士兵们的喜爱,而美国陆军早就在1937年换装半自动步枪,这也是全球全球第一个部队换装半自动武器的国家,所以美国也成为二战当中单兵武器最为强大的国家。而且它使用的是7.62×63的步枪弹,所以大装药的子弹使得它的射击初速高达865m/s,不仅射程远,而且精度也很高,朝鲜战场上中国著名狙击枪张桃芳前期使用的就是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后面才换莫辛纳甘步枪。
如果说栓动式步枪的话我可能更倾向于日制三八式步枪,原因是它使用的是6.5毫米的步枪弹,更适合亚洲人的体格。其实多说三八大盖长,其实也就长十几厘米而已,三八大盖长1.27米,加兰德长1.1米,其实相差并不是很多,人们认为三八式步枪长那是一位三零式刺刀刀给人们的错觉,因为三菱是刺刀的长度就多达半米,更长的枪管使得三八大盖的精准度和射程更高,而且6.5口径使得后坐力更低,而且弹药更轻,减轻单兵压力。
评价一种装备,一种步枪先进与否,根本的一条,在于实用性。否则威力再大,射程再远,也不具实战意义。以此标准来衡量二战名枪,什么德国毛瑟,苏联莫辛纳甘,英国李恩菲尔德,射程不近都超过600米,标尺上的射程则更为恐怖,有过1500米。二战纳粹的匠人们发现了是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仔细地观察一战后的几场战争,发现了步枪一大问题,70%的战斗都发生在400米以内,作战距离比一战大为缩短。装备跟不上战争节奏的发展,存在威力过剩,射速不高,每分钟只能发射12发以内,根本难以发挥火力压制的作用。而使用手枪子弹的冲锋枪,有效射程都不过100米,轻机枪的威力也存在过剩的问题。于是,在二战行将结束的时候,一种全新的步枪出现了,它的名字STG44,用于东线战场,第一次使用,即取得不俗的战果。然而到战争结束,装备数量也没有超过40万支,纳粹就覆灭了。
枪是好枪
战后都在造,使用一种全新观念打造出的步枪,比如AK47,射击原理虽有不同,但借鉴于德国中间威力的理念,甫一装备,即风靡世界。生产数量过亿,如果加上仿造和改进枪型,两亿支也怕是有的,主要是无法准确统计。如今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犹在使用。当年固执的希特勒,却以子弹为因,理解不了步枪革命性的技术,予以否决了呢。心有不甘的下属们以换名的方式,方得以投入实战,完全压制住苏联红军波波莎冲锋枪和莫辛-纳甘步枪,才给了它一个欧洲骑士式的名字,“暴风雨”,部分加装“吸血鬼”红外夜视瞄境镜,以一个班打残了英军一个排。所以,枪是好枪,没有问题。
匠心独具
重量轻,威力大,精度高,火力猛,思想一改,成就出的名装备,这是一支优秀枪支研发的技术规律,也是所有装备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如果仅以盲人摸象似地仿制,不能得其设计精髓,仍然仿造不出好枪来。一旦认知到实战出名枪思想的可贵,才算真正领会到名枪该是什么样。如其30发弹夹的设计,就是匠心独具的另一个地方,此前有70发的设计,没有顾忌士兵要战斗必须的体力考虑,20发的设计又不能满足战斗需求,实战表明,只有30发才能满足战场火力延续性要求。波波沙战斗班被三、四个德军打得抬不起头来,原因正在于30发弹匣的精到设计。此一秘密一朝遍传天下,成为固化的思想,至今犹在延续。
穿越抗战建立军工业小说
《抗战:从边区造到军工之王》
二十一世纪军工博士生张天亮穿越亮剑世界,成为边区军工厂代理厂长。
张天亮:“什么?李云龙说独立团火力不足?老子给他调五十门没良心炮!”
“什么?鬼子的山炮很厉害?”
“m1938迫击炮了解下,m1重型榴弹炮刚造出来?”
“鬼子的三八大盖精度高,射程远?”
“m1加兰德要嘛?ak47要不要?”
“鬼子的豆丁坦克开来了?”
“咱们厂里刚下生产线的t34开出来,让小鬼子知道什么叫做坦克!”
在张天亮孜孜不断的手搓研究之下。
《折腰》 作者:蓬莱客
简介
魏劭篇:
起初,燕侯魏劭的谋士是这样劝他娶乔女的:“乔家三世踞于东郡,虽式微,却树恩深厚,犹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主公龙骧虎步,胸吞万流。今乔家既求好于主公,乔家之女,主公何妨取,用之便可?”
后来,魏劭终于知道了,自己打自己的脸,疼,真特马的疼。
小乔篇:
嗯,男人确实都是贱骨头。皇帝老子也一样。
如何评价伯莱塔M1918冲锋枪
伯莱塔M1918冲锋枪是意大利伯莱塔公司在维勒·帕洛沙M1915冲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冲锋枪,由于比德国MP-18冲锋枪的服役在早了几天,伯莱塔M1918冲锋枪也因此成了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冲锋枪。维勒·帕洛沙M1915与其说是冲锋枪,不如说是一种双联装,发射手枪子弹的机枪。而伯莱塔M1918冲锋枪只保留了维勒·帕洛沙M1915的一半枪身,安装了枪托,改进了扳机结构,造型和使用方式更像是冲锋枪。
由于基础结构没有变化,伯莱塔M1918冲锋枪原先的基本原理不变,依然是罕见的枪机回转延迟半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弹匣也沿用了维勒·帕洛沙M1915冲锋枪的25发弹匣,发射9×19毫米格里森蒂手枪弹,这种手枪弹基本上就是减少了装药的9×19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伯莱塔M1918冲锋枪增设了一个木制枪托,还能加装刺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军方共装备了5000支左右的伯莱塔M1918冲锋枪,其中大部分都是用维勒·帕洛沙M1915冲锋枪改装而来的。
在伯莱塔M1918冲锋枪投入实战后的几天后,德军也装备了MP-18冲锋枪。凭借着这几天的时间差,伯莱塔M1918冲锋枪成了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化的冲锋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军方保存了一部分伯莱塔M1918冲锋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有过使用记录。后来,意大利伯莱塔公司还在伯莱塔M1918冲锋枪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设计,设计出了伯莱塔M1938冲锋枪,也是二战期间意大利军队的制式冲锋枪。
日本97式坦克性能如何
97式炮塔式坦克,是在89式中型坦克基础上研发而来,但其行走和悬挂装置,却继承了95式轻型坦克的特点;二战时期,算是日本陆军能拿得出手的坦克。说是中型坦克,重量却只有15吨,在苏军著名的重量达34吨的T-34-85坦克,也被称作中型坦克的前提下,日军的97式坦克,实际上就是一辆名正言顺的轻型坦克。
97式坦克有4名车组成员,长5.51m,宽2.33m,高2.38m,最大公路行驶速度每小时38公里,越野速度则降至每小时20公里,最大公路行程仅210公里。越壕沟宽度2.5m,过垂直墙高0.9m,涉水1m,转向半径8.6m,最大爬坡度30度,97式坦克的技战术参数一般。97坦克由柴油机作为动力,采用了铆接结构的装甲车体和炮塔,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炮塔偏右,装备有1门57mm火炮,射速10-15发/分。坦克上各处的装甲,平均厚度只有25mm,非常容易被国军装备引进德国的PaK-35/36型37mm战防炮所击溃。在淞沪会战中,调整师中的第36师、第87师、第88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装甲兵团和税警总团,都有一个4-6门制战防炮连。在与日军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战斗中,PaK-35/36型37mm战防炮一般在500m的距离上,就能轻松撕开日军装备的89式中型坦克的薄皮装甲。卢沟桥事变,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在总计量产1500辆的97式坦克中,至少有一半的坦克投入了中国战场。几次会战以后,国军引进德国的PaK-35/36型37mm战防炮就大量战损,得不到有效的补充,薄皮的97式坦克,给中国军队带来非常大的麻烦。台儿庄战役中,日军就投入了刚装备战车部队不久的97式坦克,此时国军的PaK-35/36型37mm战防炮已锐减到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出现了国军士兵用集束手榴弹冒死攻击97式坦克的情景。太平洋战场,塞班岛战役中,由驻辽宁东宁调来的关东军第9坦克团,装备的97式中型坦克,被美军装备的M1“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悉数击毁。远东战役中,日本关东军装备95式轻型、97式中型、一式中型等坦克,与苏军T-34中型坦克群展开激战,被摧枯拉朽般地全歼,那是30余吨装有1门76mm或85mm坦克炮的T-34、或T-34-85中型坦克的对手。总之,日军的97式坦克,如果防御方有大量的PaK-35/36型37mm战防炮,在500m距离上足以将其击毁,但战防炮射击距离实在是较近,基本上被日军装备的92步兵炮或其他野炮、榴弹炮所摧毁,战损非常大,因此,抗战军民很难对付日军97式坦克在步兵、火炮掩护下的冲阵。日军投降后,大约有300余辆97式坦克,通过某种渠道成了我东野部队即以后的第4野战军的战利品,组成了强大的战车部队,绥芬河剿匪、三下江南、攻克锦州、打下天津等战斗,都有97式坦克的影子。在二战中,日本是各个参战大国中实力较为弱小的,而其主要的工业产能用于了飞机和军舰的制造,留给陆军的份额可谓是少之又少。为了节约资源,日本陆军连冲锋枪都舍不得装备,觉得射击子弹太快,成本负担不起,可想而知对于坦克这种装备,日本陆军自然造不了多少。但实际上,二战的日本陆军其实还是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坦克,足足1500辆97式中型坦克进入日本军队服役,应该说,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装甲力量。
97式中型坦克是炮塔式坦克,属于95式坦克的改进版本,主要任务支援步兵并伴随车辆快速前进,可以快速攻下敌人的据点。这款坦克高2.38米,履带接地长3.54米,自重14.3吨,战斗全重15吨。按照当年的标准,97式其实是一款经典的轻型坦克,只不过是日本陆军的装甲武器太少太轻,97式才被当作中型坦克使用。在武器方面,97式坦克有两挺机枪,反步兵的火力尚可,同时安装一门57mm主炮,在这个口径的火炮中,苏联的57mm反坦克极为出名,穿甲能力甚至优于T-34系列的经典76mm火炮。然而,日本的技术没有那么好,其使用的57mm火炮身管长仅为18.4倍口径,相比之下,德国虎王坦克的身管长可以达到71倍口径。如此低的倍径,导致火炮初速低,威力弱,穿甲能力不足,即使是对抗正面装甲厚度仅为60mm的谢尔曼坦克,97式坦克也占不到便宜。
防御方面,97式坦克的总重量仅为15吨,如此轻的重量自然不能指望有什么像样的防护能力。97式坦克的车体和炮塔正面防护最强,这些地方的装甲厚度为25mm,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大概是能够在1000米距离防护住初速为800米/秒的37mm穿甲弹。对抗美军经典75mm火炮,基本力不从心。至于机动性,97式的最大公路和越野速度分别为38和20千米/小时只能算非常一般。
纵观97式坦克在二战中的表现,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在太平洋和美军的战斗中,装备有97式坦克的日本部队虽然都号称精锐,但无一例外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发生在1944年的塞班岛战役中,参战的日本97式坦克,绝大部分并不是为美军坦克所摧毁的,而是被美军步兵使用巴祖卡火箭筒一一摧毁,这证明了这款坦克的防护极其薄弱,美军火箭筒都能轻松将其消灭。由于97式坦克的性能与美军坦克相比差距实在太远,美国军队中甚至流传一些调侃这种日本坦克的玩笑,那就是美军坦克见到日本97式坦克不应该开炮,而应该用机枪。因为炮弹威力太大,直接就打穿了,机枪就足够收拾这种日本小豆丁。
由于巨大的工业和技术水平差距,日本坦克的性能确实没有办法和美国比,更不要说和欧洲强国德国苏联去比较了,但是97式坦克并非不能逞凶,他在中国战场上可以说是相当具有威胁性的存在。当年的中国军队缺乏现代化装备,即使是德国援助的37毫米反坦克炮都是稀有装备,更不要提美军所拥有的大口径火炮了。
日军的九四式豆坦克,战斗全重仅为3吨,只能算作装甲车,而不是坦克,但就是这种豆坦克,也能在火力薄弱的中国战场上横冲直撞。
当年的抗日战场上,正规的反坦克火力,是大约200门德国原装进口的Pak35/36式37毫米战防炮,还有94门仿造的反坦克炮,总数接近300门。这些反坦克炮曾在淞沪会战和台儿庄战役中给日军坦克以重大杀伤。但在几次大规模会战中损失相当严重,国内又没有能力迅速补充,所以到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大多数37毫米战防炮已经消耗殆尽。
此后中国军队反坦克的主要战术,仍然是使用炸药包和手榴弹进行攻击,这需要步兵抵近坦克发动袭击,显然这会让步兵暴露在对方的步坦协同火力网之中。根据当年抗战老兵们的回忆,消灭一辆日本坦克需要付出100多人死亡的代价,这并非夸张,而是当年的实际情况。在和美军对抗中一点便宜都占不到的97式坦克,在中国战场上确实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