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属于文化范畴,是什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体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大众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体育流行文化是什么
流行性体育文化是一种社会体育文化现象,在形成的过程中有属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它跟流行体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及人们的思想开放程度都息息相关。
体育文化是指人通过体育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在调节自身情感、在协调群体关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广义而言,体育文化是指为丰富人类生活,满足生存需求,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
中国体育文化形成的条件及原因
1、我国体育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体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然要以经济为基础,无论发展规模还是发展方式,都要受到经济的影响。
2、我国追求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至于我国体育事业逐步融入社会,体育会如此发展迅速于繁荣,是因为体育侧面象征着我国的综合实力的加强。
3、人是社会发展的主题。人既是社会体育存在的前提,更是社会体育的主体。社会体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参与者自身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种需求方面。
体育文化发展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其体育文化自然就带有农耕社会的特点,尤其在传统体育文化方面。
面对传统体育文化,我们不能够全盘的否定,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实习批判地继承,对于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积极向上的科学内涵和民族智慧要给予充分支持;对于落后的糟粕加以改造。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社会更加开放的展示在全世界面前,面对国外先进的体育文化,我们要取其精髓,充分吸收并加以改造,在结合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加强体育文化事业及文化产品的培养。
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体育文化艺术精品将创造生产更多更好的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体育文化产品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优化体育文化产业结构,重塑市场的主体地位,实行跨越式的发展。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体育文化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学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好坏,因此很有必要在学校中加大体育文化教育的力度,当前无论是在欧美,还是日韩,在推广体育文化中都非常重视校园基础教育这个环节。
体育文化的三个方面要素过程
体育文化包括三个层面:体育文化的心理要素——即文化的精神、 观念层面, 有时称之为精神文化;
体育文化的行为要素——即文化的行为方式、制度规范层面, 有时称之为行为制度文化;
体育文化的物质要素体育文化的物质要素——即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 有时称之为行为制度文化, 包括凝结体育文化物质的各种物质产品。
一般而言, 物质文化是最表面的层面, 行为制度文化次之, 精神文化是内核。
第一,体育蕴含价值观,具有不同文化导向功能
第二,体育传递正能量,具有文化凝具功能与激励功能
第三,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走向融合,逐步形成体育核心竞争力
体育传统文化出自哪里
体育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活动,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包括体操、田径、球类、游泳、武术、登山、射击、滑冰、滑雪、举重、摔交、击剑、自行车等各种项目。那么你知道“体育”一词是怎么来的吗?

我国古代体育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过去一直没有使用过“体育”这个词。“体育”一词系外来语。据一些专家考证,“体育”这个词在中国最早见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由隔海相望的日本传来的。
清朝末年,我国有大批的留学生渡海去日本求学,仅1901年至1906年间,就有13000人。我国的留日学生回国后,不仅带来了“体育”这个词,并且还创办了许多体育学校和团体。例如1906年,上海成立了“护西士商体育会”;1907年,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也创办了体育会,并自任会长,后来这个体育会附设在大通学堂内,称“大通体育会”。当时,秋瑾等人组织体育会,主要是以此为据点,联络各地仁人志士,习武强身,训练干部,从事革命活动。
“体育”一词在我国报刊杂志上使用流传,最早见于1901年5月的(教育世界)杂志,上面载有“关于小学校体育及卫生注意方法”的译文。
1902年,《杭州的话报》连续发表了《国民体育学》译著,是我国最早出现“体育”一词的报纸。
1904年,《杭州的话报》刊载杭州教育会举办的“体育讲习所”,是我国近代最早用“体育”命名的培训班。
由于报刊杂志的宣传、推广,“体育”一词便在我国逐渐广泛地使用开来,直至今天。
体育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体育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
体育领域各项事业全面推进。体育文化不断繁荣,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等深入人心,体育文化对民族、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体育外交日趋活跃,对外工作不断深化,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的开放自信、友善包容,用体育谱写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体育文化提出时间
第一过程:(1949-1954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促进中国体育发展的直接诱因。新中国体育事业起步阶段。
第二过程:(1954-1966年)国家体育方针政策的提出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三过程:(1966-1977年)国家经济停滞不前影响中国体育发展。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停滞不前阶段。